189061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在云贵高原东部青溪铁厂伴随着红色的铁流,人们敲锣打鼓,欢声雷动……青溪铁厂浇铸的“天字一号”熟铁,比1894年建成投产的汉阳铁厂整整早了4年,比日本八幡制铁所早1年,比1916年始建的鞍钢,早了近30年。

这块被浇铸为“天字一号”的熟铁,是唯一保存下来的以“天”字命名的铁器。这块代表至高无上皇权的铁器,一度闪烁出耀眼的光芒,曾经激起无数国人实业强国的中国梦。它开启了中国近代钢铁重工业的先河。如今,那块长35.5厘米、宽9.5厘米、厚6厘米的弥足珍贵的“天字一号”熟铁,静静地躺在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的文物库房中,铁灰色的基调并不显眼,而“天字一号”的文字却折射出耀眼的光环。曾经有一个时期,若不是凸显出来的“天字一号”字样,恐怕难以逃脱那场“人定胜天”的“大炼钢铁”被熔化的命运。

青溪铁厂,是贵州近代重工业发展史上值得骄傲的一段往事,是中国钢铁重工业发端在青溪的铁证。它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洋务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这样说,它从根本上就是“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那么,除了“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䜣、曾国藩、李鸿章、曾国荃、张之洞等朝廷重臣之外,时任云贵总督的岑毓英和任贵州巡抚的潘蔚及其胞弟潘露等人,也是不能忘记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桩历史事件的发生与结果,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所以,潘氏兄弟很值得一提。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潘氏兄弟的执着追求与通力合作,也就没有青溪铁厂,更不会有“天字一号”的产生。因此,潘氏兄弟在推进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潘氏兄弟是从江南走出来的杰出人物的代表。他们抱着与世抗争和强国富民的理想,把毕生精力倾注在中国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史上,并为此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只不过潘氏兄弟的命运,处于生不逢时的时代而已。尽管青溪铁厂最后因种种原因以失败而告终,导致潘露心力交瘁而死亡,潘蔚感到责任重大而自杀。

潘蔚(18151894年),字霨如、伟如,号韡园居士,江苏吴县人。自幼天资聪颖,最初习儒,因科场屡屡失意而改为习医。他的祖上世代行医,在吴县很有声望。潘蔚从小耳濡目染,对医术有一定的了解。在科场名落孙山后,潘蔚刻苦钻研医术,深得妙手回春的奥秘。后来,潘蔚认为在家乡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便北上京城悬壶行医。潘蔚到京城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为咸丰皇帝的孝成皇后治好了病,因而名噪一时。试想,在皇宫里面,那是御医成群,代表全国医术最高水平的地方。而面对孝成皇后的疑难杂症,皇宫中的御医们却束手无策。潘蔚治好孝成皇后病症的消息不胫而走,因此,向潘蔚求医的人络绎不绝,门庭若市。潘蔚曾经辑著有《韡园医书六种》:即《伤寒论类方》《医学金针》《女科要略》《理论外治方要》《外科症治全生集》《十药神书》,另外还有《卫生要术》(被后人改为《内功图说》)等书。潘蔚原本是一位饱学之士,无奈不谙科场门道,才被迫弃文行医。潘蔚医术高明,经常与京城中的高层官员们打交道,言谈举止从不落俗套。后来,潘蔚经过京城达官的举荐进入仕途,并且起点很高。他先后任天津府知府、山东登莱青道道台、浙江盐运使、山东盐运使、山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贵州巡抚等职。据有关史料载,山东巡抚丁宝桢斩杀太监安德海的时候,就是当时担任山东按察使的潘蔚冒杀头之险配合批斩的。按察使是一省最高的司法官员,手握生杀大权。然而,人们只知道丁宫保敢于诛杀慈禧太后的宠宦安德海,而不知与丁宝桢同样冒着杀头危险敢于批斩的人是潘蔚。潘蔚在光绪十年(1884年)署理贵州巡抚事。面对贵州这块贫穷落后的土地,潘蔚萌动了改革之心。

贵州产煤,青溪民众在咸丰、同治年间就地采掘铁矿,利用木炭作原料,土法冶炼生铁,年产量达到25万公斤。人们把生铁熔化后,铸造铁锅、鼎罐,或者锻打各种生产、生活器具。潘蔚在了解这些情况后,便以《黔省矿产甚多,煤、铁尤甚,可否体察开采折》向朝廷陈述:“黔省地瘠民贫,尺寸皆山,矿产较多,煤铁尤盛。各省机器局及大小轮船,每岁所用煤铁以亿万计,现又设立海军,制造铁甲,在在所用,更属不赀。查此二项为黔产大宗,开采易见成效。如能合用,则可运销各省,源源接济,以免重价购自外洋之失,未始非裕国阜民之一端也。”朝廷谕曰:“着即该署抚详细体察,认真开办,毋得徒托空言。”潘蔚得到朝廷批复,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正月上奏《勘察矿质好筹定章程六条》,同年三月,设立了贵州矿务总局。为慎重起见,潘蔚将煤、铁、硝、磺四种矿物,各备两桶,分别寄给南洋和北洋大臣衙门,请先行试验。不久,时任南洋通商大臣的曾国荃,如实向潘蔚回复了试验结果。称“硝、磺两项系次之;煤,火弱焰轻,各处未能一律适用;生铁和钢亦难以适用;唯有熟铁质地尚好,但非用机器炼制,分别差等,不能畅销。”潘蔚获试验结果后,决定开办铁厂。于是,向众商招股集资了5万两银子,设矿务总局之镇远、常德、上海分局。责成上海分局负责购置设备,还将生铁运到上海分局,制成洋式铁货在市面上销售。

潘露(18271890年),字敬如,江苏吴县人,是潘蔚的胞弟。潘露从小心灵手巧,一生致力于西学。他曾任广东批验所大使,同治十二年(1873年)参与筹建广东军装机器局,18741875年,经办广东火药局。在兵器制造方面独出心裁,多与西方的方法相吻合,深得广东人的推崇,连外国工匠都自愧不如。两江总督左宗棠认为他是“天赋异能”。1883年,左宗棠将潘露调到江苏,任江南制造局和金陵制造局总办。左宗棠还令他先制造崇宝沙、宝山、吴沁口、白茅沙等处炮台的铁炮。1884年秋,潘露随左宗棠赴福建前线,奉命制造水雷。

开办铁厂,需要懂行人员进行选址。当时中国没有通晓钢铁冶金技术的专业人员,潘蔚只能考虑熟悉洋务的人选。为此,他想到从事多年洋务的胞弟潘露。当时,潘露已脱离江南制造局总办职务,与左宗棠在福建。潘露接到胞兄的书信,便向左宗棠请假来到贵州。潘露经过实地考察,选定在青溪设厂局,并会商购办机器等事务。青溪铁厂的选址,没有依赖外国人,是由潘露考察后直接做出的决定。

不久,潘蔚又与云贵总督岑毓英联合上奏折,要求在青溪开办铁厂,得到了“洋务派”的认可。于是,潘蔚组建了“青溪炼铁总局”。潘蔚在主办铁厂的人选上,敢于“用人惟贤”和“举贤不避亲”,他和岑毓英联名上奏折举荐潘露:“讲求西学三十余年,于开采、制造各务确有把握。”

“留心时务,于机器、化验、制造诸事,在在熟谙。”得到朝廷的许可,同时,也得到左宗棠的大力支持。1886年,潘露走马上任,并举荐了徐庆沅(候选通判)和祁祖彝(12岁被派遣美国留学10年,熟悉机器制造)两人,得到潘蔚的同意。徐庆沅任帮办,祁祖彝任翻译,受潘露的调度。潘蔚得知上海没有现成的设备可买后,由官商凑银8万两,派人前往英国考察并购买设备。同年10月,徐庆沅和祁祖彝被派往英国学习铁厂设备运营与管理。贵州以地方政府资助,绅商合股集资的近代钢铁企业渐行渐近。与此同时,在英国考察和购买设备的人员中,还有另外两人:一是18862月,出使英国的大臣刘瑞芬;一是跟随刘瑞芬、被委任为驻英三等参赞的潘志俊。据李鸿章在1889年致盛宣怀的电文称:“潘志俊在英为黔购铁机炉,亲往各厂考较颇精。”由此可知,潘志俊是在出使英国期间,参与了青溪铁厂在英国购置设备的过程。潘蔚在1887年的《贵州矿务扎文》中说道:“业已派员巡至英国游历铁厂,观其所用之具,择要定购。并请刘星使(刘瑞芬)监核价值,以明诚实无欺。”也可证实潘志俊参与考察及购买设备的过程。潘志俊是潘蔚的儿子,是驻英参赞,参与其事顺理成章。18894月,刘瑞芬使命完成,潘志俊与其一道回国。根据以上实情,青溪铁厂设备的引进,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决策。在这一决策系统中,没有一个懂行的钢铁冶炼技术人员。所以,难免造成购置设备的盲目性及以后生产的风险。青溪铁厂的设备,由英国北部米德尔斯伯勤地区的谛赛德厂提供。谛赛德厂,是一家以钢铁、机车制造和其他工程制造为主要业务的企业。而高炉的耐火砖,则是由位于利兹的沃特利英格汉姆父子公司提供。设备定购后,由英国远渡重洋运来。据薛福成日记:“铁厂向谛赛德厂定购的高炉、贝塞转炉以及轧钢设备,共花费12607英镑。”“单凭机器运输一项,就非常人所能承受。”这并非耸人听闻,一切设备都是从英国购买,从机器到耐火砖,还真是“洋为中用”的一次大实践。潘蔚在1889年的奏折中写道:“购办炼铁机器,据外洋装船根单分三起起解,共重一千七百八十墩(吨),毎墩(吨)以一千六百八十斤合计华秤,共重二万九千九百余担到沪,由沪雇船装运前来,均须立架按件起重。由湖南常德而上,滩高水浅,又须按件起驳。迄今二年之久,始行运到,可见创始之难矣。”潘蔚的奏折一点都没有夸大事实,相反还少报了200吨。因为,在作为起驳常德的中转站宜昌,有一份英国驻宜昌领事的商务报告,其中证实了这批机器和其他设备的总重量是1980吨。也就是说,潘蔚的奏折只是报机器的重量,没有把其他附属设备的重量算进去。

青溪铁厂从筹备、选址到建成生产,历时6年;从1885年开始筹备、选址,到派人考察、学习、购置设备,花了两年时间,运输花了两年时间,建厂花了两年时间,于189061日,开炉出铁水。共用白银27.6万余两,除股金外,陆续被挪用公银19.2万余两。为了还清公银及配备铁厂的周转资金,1890年,青溪铁厂不得不向德国泰来洋行贷款30万两。

中国第一座设备和技术都处于领先地位的近代“官商合办”的钢铁厂,竟然出现在贵州青溪。潘蔚为此感叹:“大利将兴,民生有望。”虽说是简单的两句话,一颗为民造福之心,却跃然纸上。根据吕柏(卢森堡籍人)回忆录记载,青溪铁厂的主要生产设备有:“日产25吨的焦炭高炉1座;1吨炼钢炉2座,14座搅炼炉,轧条机、轧板机以及其他辅助设备,高炉炉高15.24米,炉底直径1.83米,炉腹直径4.88米,底座高0.76米。高炉的密封盖是一个钟形顶罩,高炉煤气通过一条气体专用管道导向4个铁制的热风以及5个平行单焰管道蒸汽炉。”这些数据可信度较高,因吕柏曾经到过青溪铁厂。

青溪铁厂各种机器设备相当齐全,不仅能炼铁,还能炼钢和轧钢。并拥有以法国人罗克莱为领队的外国工程师5人,还有潘露从江浙等地招来的技师和工匠,全厂冶炼工达1000多人。主厂房占地面积60余亩,其他附属设施占地80余亩,总占地面积150余亩。其规模在当时的中国,叹为观止。有陈季同《到青溪矿局》诗:“镭锤陶冶费经营,一篑功亏九仞倾。泉府莫流源屡涸,山灵应笑宝空呈。浑如铸错频搜铁,为欲酬恩已谒精。毕竟苦心天不负,请看大器晚终成。”

然而,这个中国第一个钢铁重工业新生儿诞生不久,青溪铁厂的主心骨潘露,因操劳过度,在1890716日,卒于任上,造成青溪铁厂停工。

其实,青溪铁厂停工,还有其他原因。例如,所用的矿石无开采储量,属于鸡窝矿,在今竹坪等地,距铁厂约20里的地方。含铁量60%62%的赤铁矿和含铁35%的锰铁矿,通过一条窄轨铁路将矿石运送到设备所在地。燃料需要从数百里外的瓮安靠马驮运来,大部分采用的是无烟煤以及一小部分烟煤,另外人们还将木炭加入燃料混合物中,而不是炼钢铁所需的焦炭。因此,燃料不符合新式高炉冶炼的要求,引发了高炉事故。事故原因,主要是出铁口和炉渣出口的阻塞,导致铁水不能正常流出。在生产一个多月的时间中,高炉多次爆炸。伤人事故频发,使许多冶炼工人因害怕而离去。所以,停工在所难免。

在潘露病逝后,徐庆沅和祁祖彝两人,曾经利用从英国学到的宝贵技术和经验,一方面想方设法筹借了公银2万两维持运营,另一方面带领留下来的工匠,通过技术革新,添置了汽锤用来轧铁,勉强经营。这个时期,铁厂使用搅炉来炼制熟铁,然后用蒸汽锤以及一个双向轧钢炉,将其加工成扁钢。潘蔚为失去胞弟而感到痛心,又为徐庆沅和祁祖彝的作为抱有希望。同年11月,候补知府曾彦铨接办铁厂,但未能使高炉重新开炉。在惨淡经营一段时间后,1893年,青溪铁厂完全停产。曾彦铨被革职查办,上海道员陈明远继任不久,亦被查办。潘蔚感到愧对朝廷和支持他的大臣们,吞金自杀。至此,引进英国钢铁技术建成的中国第一家新式重工业钢铁厂以失败而告终。不过,钢铁技术并未因此在中国消失,而是逐渐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青溪铁厂倒闭后,大部分完好的设备,陆续被运往汉阳钢铁厂1896年,张之洞将徐庆沅聘到汉阳钢铁厂制钢股任职。徐庆沅到汉阳钢铁厂后,表现出很好的业务水平,成为汉阳铁厂的骨干之一。

1903年,祁祖彝受四川总督锡良委派,带领一批学生和工匠赴欧美考察,为四川机器局订购机器。1908年,祁祖彝任本溪矿政分局总办一职。中国有“铁血”一词,青溪铁厂,就是铁与血的见证。